控制人類冒險行為:取決于大腦深處的一小束細胞
科技日報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的一則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有控制冒險行為的“開關”。人們會謹慎行事,還是會為追求高回報而涉足高風險事項,這一決策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大腦深處的一小束細胞。
對于整個社會和物種來說,個體在風險偏好以及實時風險決策上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人會傾向于冒險,他們通常更愛涉足高風險事項,其中包括一些金融和經濟決策,也包括一些只屬于“勇敢者的游戲”的極限運動,后者在冒險行為中挑戰自我,也在與生命進行著博弈。我們已經知道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在人類追求冒險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前的研究認為,那些擁有較少多巴胺受體的人們,或許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達到那些有較多多巴胺受體的人們的感受水平。
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部的凱利·薩洛庫斯基及其團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試圖對這一行為差異做出解釋。他們研究針對的大腦細胞,是多巴胺受體2型表達細胞(D2細胞),位于大腦的伏隔核,該區域與動機、獎勵以及上癮相關。此前的臨床研究發現,**帕金森癥使用的多巴胺**,會搞亂D2細胞的活躍性,可能導致嗜賭問題的風險增加。
此次為了更好地理解D2細胞在風險決策中的作用,研究人員標記和調整了老鼠的大腦細胞,并觀察了老鼠的大腦活動。他們發現依據D2細胞的活動水平,可以預測老鼠的下一步行動。老鼠在D2細胞的活躍性遭到損失后,會變得更為謹慎。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可能表明老鼠D2細胞活性改變與其感知損失有關聯。
此項研究對于人類冒險行為的差異,提供了一個神經科學方面的解釋,有助于更深入地**定義細胞群、大腦區域,并將其與人們選擇、支持冒險的行為模式連接起來。與此同時,其也可能給出了一個針對**成癮療法的新研究目標。
總編輯圈點
人們早就知道,冒險行為與伏隔核有密切聯系。新發現讓我們更清楚其中的細胞機制。但人類為何要冒險的謎底仍未揭開,因為**作用于大腦是很復雜的。睪酮和可的松都能改變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而且隨著一些外部條件改變,同樣的**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應。人類真是難理解啊。